将读书行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能够在文化上承前启后的读书人被称为“读书种子”,这个比喻实在精当。生物学意义上的“种子”,萌发前要“吸胀”,通过吸水的方式膨胀到一定的饱和程度,为发芽奠定基础;文化发展意义上的“种子”在读书中吸取知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提高认识、变化气质、增长才干。黄庭坚《山谷别集》中讲道:“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读书种子”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可见一斑。如何培养“读书种子”?2023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健全读书长效机制,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是落实读书《方案》的重要载体,需要关注主题阅读与全面阅读相结合的实施方式,形成阅读指导与阅读实践的良好互动,关注学校阅读资源的建设和读书行动的特色发展。
4月17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茶坊小学学生在“图书漂流”集市上交换到喜爱的图书后,开心地读书。通讯员 丁根厚 摄
主题阅读与全面阅读
为确保青少年学生读书的连续性和发展性,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读书行动,首先要明确常态化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活动,主题阅读和全面阅读可以作为实践的切入点。
《方案》提出了“突出读书主题”的要求,列举了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阅读内容。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的主题阅读,不是独立于学科之外的内容系统,而是学科之中的内容要素,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明确阅读内容,确定各个学科开展主题阅读的学科视角与独特价值,通过各学科之间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发展认知水平,实现精神成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例,其主要的载体形式包括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等,这些载体形式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内容选择与呈现形式。
开展主题阅读活动,首先要整理各个学科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建立不同内容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在主题阅读活动中对中华文化核心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形成相对全面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提出了分学段目标要求,学校组织主题阅读活动,旨在加强各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横向联系,实现文件规定的学段目标。如此,才能强化学科教学中的阅读要求,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借助主题阅读提高主题教育的深度。
青少年学生处于阅读的黄金期,广泛的阅读有助于他们发现个性特长,制定生涯规划,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方案》倡导广泛全面阅读,从阅读的内容领域来说,“中小学阶段要重视引导学生加强历史文化、科普知识、法律常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阅读”,广泛阅读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落实全面阅读的要求,建议采用全学科阅读的组织形式。目前,全学科阅读有两个探索方向:多学科视角的阅读和发展学科认知的专门化阅读。多学科视角的阅读强调从不同学科视角阅读同一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更为全面和丰富的认识。比如从物理、地理、历史和语文四个学科的视角阅读《海底两万里》,借助不同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科幻小说的科学性与文学性,理解科幻小说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发展学科认知的专门化阅读,强调为了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开展的阅读活动,如学科原理、学科发展史、名人传记等。比如物理学科组织阅读《伽利略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伽利略学科思想形成的过程,理解科学精神,深刻认识伽利略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主题阅读和全面阅读虽然在阅读内容与组织方式上各有侧重,但均指向阅读内容的选择和育人价值的实现,指向学校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全员阅读、全过程阅读,能够让学校阅读氛围更加浓厚,增加师生阅读量,促进全校师生结成高品质的阅读共同体。
阅读指导与阅读实践
主题阅读、全面阅读和语文学科要求的阅读,需要的阅读能力相同,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策略的要求也没有差异。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学会阅读,阅读实践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两者相辅相成。《方案》提出要“开好阅读指导课,定期举办学生阅读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阅读方法”。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明确阅读指导和阅读实践的关系,明确不同情境下阅读指导的主体和侧重点,建立健全阅读指导机制。
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提高阅读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课程要在学生阅读习惯形成、阅读策略建构、阅读成果输出等方面,承担主要的指导任务,其他学科要在阅读实践中关注阅读习惯的稳固性、阅读策略的实践应用,各学科的阅读指导分工明确、重点清晰,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学生的读书行动。
《方案》把“加强学生阅读指导部分”作为健全读书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出“要强化教师阅读指导培训,将阅读指导能力纳入‘国培计划’和地方各级教师培训,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设立‘教师阅读指导能力培训’专题”。从阅读指导的角度来看,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阅读,更应该向学生展示一个真正的读者是怎样生活的,让学生明白阅读是一件需要持续、需要享受的事情。一个真正的读者会因为发现某本书的影响和价值而选择它,会通过翻看封面、目录,判断自己是否能够阅读,会在通读全书后有所感悟、产生疑问,渴望和别人讨论,会在获得新的认识和思考后乐于分享交流,会在通读后聚焦关键问题思考探究。
参照自然的阅读过程,阅读指导应该包括选书、预读、通读、研读和展示五个基本环节。选书主要讨论:怎样让学生关注到一本书,应该为学生推荐什么样的版本,如何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内容的层次。预读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理智的阅读者,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判断自己是否需要阅读这样一本书,是否有能力读完这本书,自身的阅读兴趣是否足以支撑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理智的阅读决定。预读帮助学生审视自身的阅读能力,明确阅读某本书的意义和价值,使之产生由内而外的阅读动力,提振坚持阅读的信心。通读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阅读任务,需要通过制定阅读规划、设计阶段性或贯通性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有序完成阅读过程;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师生交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鼓励,有获得感和成就感,产生持续阅读的动力。完成通读后,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独立阅读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能由于阅读深度不足而无法提出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在通读指导过程中诊断、甄别,理清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研读活动,增加学生阅读的深度。研读要选择学生没有关注的内容,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但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关注学生阅读经验的发展与思想认识的提升。在各个指导环节,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展示活动,外化学生的阅读成果,在师生、生生的交流评价过程中引领学生实现阅读的目标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各学科教师都应关注不同学段语文课程阅读指导的重点,关注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指导学生开展主题阅读和全学科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应用阅读策略完成阅读任务,自觉关注对阅读策略的熟练应用。
资源建设与特色发展
阅读资源是学校推进读书行动的物质基础,可以从基本资源、区域特色资源和数字资源三个方面统筹规划。《中小学图书馆规程》提供了中小学图书馆藏书分类比例表,分为五大部类,22个基本部类。基本部类明确了图书配置的比例,这是学校阅读资源建设的基本规范。学校图书馆应配齐22个基本部类,各个部类的书籍应尽量能够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需求。《方案》中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结合地域历史文化特点,按照《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丰富学生阅读书目,做好内容审核把关,确保青少年学生读物质量”。区域特色资源可以聚焦区域的历史发展、文化名人、革命传统等方面建设阅读资源,帮助学生依托系统阅读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文化源流,体会乡土文学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比如京味文学一般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和人情世态。学校可以设计京味文学书架,集中展示代表作家的作品、反映北京历史文化的论著,记录北京文化变迁的画册等。
当代社会的数字化信息具有海量生成、流动式发散、分享式体验等特点,《方案》提出要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丰富阅读形式,“有效利用‘学习强国’、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及各地各校数字平台,加强适宜、优质、多样、健康的阅读资源建设,服务学生处处可读、时时能读”。数字化阅读资源突破了时空限制,阅读场景更加多元,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学校的数字化资源,不仅是阅读内容资源,还应该包括阅读指导资源,如语文教师的阅读指导讲座、其他学科教师的阅读指导经验分享、学生阅读经验的梳理总结等。
阅读资源建设也是学校读书行动特色发展的基础。学校读书行动的特色可以从内容和组织形式两个方面探索,基本思路是围绕内容系统选择合宜的活动形式,如专题阅读月、专家领读者进校园,以及立足阅读的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分析学生需求和学校实际,特色发展有多个方向,如充分利用各种空间建立“主题图书馆”,根据学生发展需求,设计“长征”“航天航空”“自然生态”“地方民俗”等主题阅读区域,根据不同主题开设阅读指导课,系统开发图书馆课程。又如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分学段设计阅读主题,借助阅读主题构建学校的育人路径,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扩大视野、丰富经验、提高认识;不同的阅读主题涵盖各个学段,学校的每个毕业生都读过同一套书,参加过同一个系列的主题阅读活动,基于主题阅读活动,形成学校独有的文化基础。特色是在系统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许多学校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可以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探索校本化的实施路径。
文化基础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包含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基本要素,阅读是培育文化基础的重要途径。“引导激励青少年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推进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6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