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味浓厚的《钢的城》
翻开《钢的城》,作为一个19岁就进入“冶钢”工作的读者,有着与别人不尽相同的体会。就我而言,《钢的城》的特有三个层面。
第一,是小说题材独特:将具有神秘色彩的特种钢铁行业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百年钢厂的改革史诗 ,工人群体的心灵塑像。
纵观中国当代文学史 ,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工业题材作品,除了蒋子龙,能进入我们脑际的少之又少。印象中,小说《钢的城》的出现,可以说是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浓墨重彩地展示了特种钢铁企业。而小说中的“临钢”即“冶钢”,就曾在这些方面为国家作出过重大贡献。
邱华栋评价《钢的城》说:它确实是当代文学中工业题材新的收获,一部立得住的、有分量的长篇小说作品。
小说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把已经消失的大工厂的社会生活,重新纳入我们的认知视野和审美视野里面来。
《钢的城》从书里扩展至书外,从历史跨越到现在,从一个行业管窥一个时代,其意义的穿透已然超越了作品和作者本身。
第二个特点是作者独有的丰厚积累和执着的文学追梦。
要写《钢的城》这样一个较为特殊的领域, 没有相当扎实的生活积累、专业积累和艺术积累,是绝对做不到的。罗日新在这几方面确实下了很深的功夫。
工业题材的局限性和特殊性,对作者的积累有着天然的苛刻要求,不是通过一般的阅读,道听途说,简单的采访、采风,就能够得来的。罗日新本身是钢厂子弟,在“冶钢”工作生活了将近20年,至今还在从事与钢有关的经营。在专业积累的同时,他似乎是刻意地在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上下功夫。从他写的一些关于创作体会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从出生到成长,罗日新作为钢二代的生活及父亲在“冶钢”的阅历,钢厂的变迁、工友们的喜怒哀乐等,都赋予他浓浓的钢铁情结。甚至在小说中,他巧妙地通过中心人物祝大昌之口,将自己梦已成真的愿望镶进其中,这使得小说增加了一个有趣的亮点。用罗日新的话说,他这一辈子就是炼钢、卖钢、写钢。而他历时14年精炼出来的《钢的城》。
第三个特色是写实的巧用及提纲挈领式的写作手法。
作品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在小说《钢的城》中,融入并再现了诸多现实的地名场景及故事情节,如钢研所的撤销,一次成型的飞机大梁的轧制等,都确有其事。有一些本地特产、方言土话,也都穿插其中。写实的妙用,同时也给书中的“临江市”即现实中的黄石市,印出了一张颇有吸引力的名片。
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的紧密结合。作者在着重围绕改革大潮冲击下的各层人物的表现,态度和心灵活动,展开铺陈,如易国兴的变态霸权的施政,祝大昌的委曲求全的奋斗,田鸣健阳奉阴违的权术,付佳钢铤而走险的试法。特别是作品中细致全面地描写了广大工人阶层在面临大潮冲击时的众生相:困惑、挣扎、无奈、顺应、奋争、希冀等等,并以平炉分厂为点,伸展到整个“临钢”,延及社会各个层面。
另一方面,作者也将日常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乃至于家长里短,都以较为细腻的笔触进行了生动书写。
总之,这是一篇“钢”味浓厚的小说,但它又何尝不是百年老厂“冶钢”厂志的另一种版本,这也提高和扩展了小说的视角,使作品有了时代烙印。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有着明显地域、行业特征,选题独特,题材厚重,视野广阔,人物鲜活,情节细腻,“钢”味浓厚的好作品,值得阅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