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漆器缘何蜚声国际
《剔彩流变:宋代漆器艺术》何振纪 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中国漆艺
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其中的雕漆艺术,不但可视为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漆艺类型,而且享誉海外,广受欢迎。据迄今的考古成果及相关历史研究显示,中国的雕漆艺术真正形成于汉唐之时,宋代随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域外,中国雕漆艺术旋即在国际上声名鹊起。日本便收藏着一批宋时传去的中国雕漆文物,与一道自中国传入的茶盏及饮茶风俗共同组成了影响世界的茶道文化。《室町殿行幸御饰记》《名物记三册物》《松屋会记》以及《喫茶余录》等古代文献中,亦记录了其时流传于日本的珍贵中国雕漆名品。
中国 世界髹饰艺术的摇篮
漆艺,即髹饰艺术。这里所称的“漆”主要是指天然大漆,或称生漆、中国漆。天然大漆在人类涂料史上流行的时间最为漫长,但由于现代生活中化学涂料的普遍运用,加上现代语言中“漆”字的泛用,使这一具有浓郁中国色彩的物质文化在人们的眼中变得越来越陌生。天然大漆以“中国漆”来命名的主要原因是其为中国所特有,是大自然馈赠给华夏民族的最为美妙的涂料资源。
生产中国漆的漆树以“中国漆树”来命名,这类漆树为落叶乔木,树高可达二十米,树叶呈椭圆形,初夏开黄绿色花,秋季结果成扁球形。中国漆树在国内分布广泛,从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至西南部环绕四川盆地的几个省份,是其生长最为集中之地。这些地区气候温润,非常适于漆树生长。在中国以外,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南半岛东北部亦有出产天然大漆的漆树,但在所有地区的不同漆树品种中,中国漆树所产的漆液质量最高、产量最多、可塑性最强,因而我国历来被认为是世界漆艺的摇篮。
所谓“摇篮”,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漆艺材料的发掘和技术发明方面历史最为久远。
20世纪70年代末,浙江省文物考古队在杭州湾南岸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一批漆器残骸,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件朱红漆碗。这件漆碗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析鉴定,其红外线光谱图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皮裂解光谱图相似。因此,这只来自河姆渡文化的漆碗被许多学者引为证据,将中国的漆艺发展史追溯至距今至少约七千年前。
近年发现于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的黑漆木器,经研究人员检测后发现其出现于距今至少八千多年以前。在那时,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先民们便已掌握了漆树的特性,并且发明了采集加工漆液的技术,更产生了以漆液调制色漆髹涂装饰器物的审美萌芽。
可以说,中国不仅是丝绸、瓷器等精美中华风物的重要产地,同时亦是世界漆器艺术的诞生地。尤其是到了唐宋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这些中华物产得以更快、更广地传播至世界各地。不但极大地带动了中国周边产漆国家的漆艺技术发展,而且对中亚、西亚、欧洲、美洲的涂料及相关装饰技艺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雕漆 堪称独步的中国漆艺
明代,中国诞生了一部记录漆工艺知识的专书,名为《髹饰录》。书中分为乾坤二集,乾集记载了各种漆艺制作的材料、工具以及工匠应遵守的规则;坤集则描述了流行的中国漆艺类型,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清代之时这部书却在中国失传,并辗转为日本珍视中国文化的收藏家所传抄,使之流传至今。该书后来成为日本众多漆艺专家以及漆艺大师的经典参考书,于20世纪初传回中国、传到韩国,脍炙于文博及工艺界。
一部专书何以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因为《髹饰录》描述了中国漆艺的丰富知识,记录了中国漆艺发展“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经验——在所有产漆地区中,中国漆的品质最优、最适于塑造各种髹饰,在技艺拓展上又进步最快,这对周边的产漆地区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今天所见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均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漆艺代表,莳绘、嵌钿、磨漆等,不一而足,各具魅力,其诞生均受到了中国漆艺相关类型的影响。而在中国众多漆工艺中,受漆料性质的限制,外国最难以传习的便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雕漆工艺。雕漆一般是在胎体表面髹漆数十层甚至上百层,漆层厚度可达到在漆器表面雕刻各式深浅花纹。雕漆有时是单色,有时是多色结合。单色的雕漆通常以漆色命名,如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紫等,多色结合的雕漆一般称为雕彩漆或剔彩。
日本对中国雕漆非常仰慕,江户时代,出现了学习中国雕漆的一支日本漆工,以中国元代的雕漆名家杨茂和张成之名各取一字,称为“堆朱杨成”,从中可见其对中国雕漆的崇拜。明代,永乐皇帝就曾赠予日本一批珍贵的中国漆器,其中包括二十件雕漆大盘以及三十件雕漆盒。日本镰仓至室町时代,中国雕漆备受追捧,与其时禅宗的传播息息相关,许多僧侣在此时频繁往来于两国之间。而且伴随着茶道的兴起,日本人普遍喜欢来自中国的舶来品。许多中国货,如陶瓷、织物、漆器和绘画等工艺与美术品,在日本社会尤为受到重视。另外,这些中华物产时常组合在一起,形成中国文化的传播。如记录了日本天文二年(1533)至庆安三年(1650),横跨室町、桃山、江户三个时代茶事的《松屋会记》,记载了日本茶道“开山之祖”村田珠光的茶道名物用具,其中的“松屋三名物”除了松屋肩冲茶入、徐熙《白鹭图》外,还有一件被称为“存星”的中国雕漆盘。
剔彩 宋代雕漆艺术的奇葩
南宋初期,一艘装载着大量顶级中国瓷器的大船在广东阳江的南海海域沉没,直到1987年才被勘探人员发现。后来的发掘工作发现,船上载有8万多件来自浙江、江西、福建的宋代瓷器,引起了人们对古代宋瓷外传的关注。除瓷器外,这艘货船上还发现了数百件宋代金属器以及近90件竹木与漆器。这些深埋海底的漆木器经过数百年的海水腐蚀后大多底胎损毁,漆膜却依然光洁亮丽,展现出了宋代漆器华美婉约的特点。这艘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南宋沉船为我们揭开了宋代漆器域外传播的真切情形。
在宋代,前代形成的诸种主要漆器艺术类型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甚或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情态。宋代漆器之“百花齐放”有着两层含义,一是表现在漆器装饰和造型上的,其二是各种主要工艺在此时都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从文献记载可知,中国的雕漆技艺形成期大约是汉代末年,最迟至唐代,《髹饰录》记载:“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如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由此可知,雕漆的形成很可能与雕版印刷的发展有关系。
目前尚未发现唐代或更早以前的雕漆制作实物,而宋代却在二三百年间,令各种漆艺类型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并有海内外珍存的诸多传世文物为证。宋代剔彩漆器体现出一种综合艺术的特色,与剔红、剔黑、剔犀、嵌钿、填漆、识文、戗金、描金、素髹等等工艺,展现出了宋代漆艺百花齐放的面貌,为元明清时期琳琅满目、多姿多彩的漆艺盛景奠定了重要的发展基础。
迄今尚未得见有关宋代的剔彩实物出土。但日本却得借宋元时期中日间的频繁往来而流传下来一批中国宋代的剔彩实物,如现存德川美术馆的剔彩狩猎图长盘、林原美术馆的楼阁人物图大盒、京都孤蓬庵茶室的花纹漆香盒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从中国而来的剔彩漆器在日本被称为“存星”,而这个名字后来又涵盖了填漆与戗金等技艺在内。从流传下来的实物可见早期中国雕漆艺术灵活多变的特点。
宋代漆器为中国漆器艺术在元代迈向明代之时出现《髹饰录》中所谓“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景象埋下了伏笔。宋代剔彩在技艺融通上的开放性与探索性尤为难能可贵,这对今天传统艺术或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依然具有十分宝贵的启发意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