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煤基化工到硅碳新材
襄城打造的千亿硅碳新城如今在全省甚至全国都鼎鼎有名作为主要项目承接地的循环经济集聚区,最近几年来业绩也是节节攀升,在全省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中,2016年度居89位,2017年度居36位,2018年度居32位,2019年进入前16位,2020年6月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观摩评比中,集聚区许昌首山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河南开炭新材料有限公司煤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硅碳新材料研究公共服务平台等3个观摩项目受到考评组的一致好评
伴伴随着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也在时刻不停改变着,集聚区产业由单一转向多元,产品由低端迈向了高精尖,产业链条从传统煤基化工到高端石墨材料,硅材料领域不断延伸,集聚区现有工业企业3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拥有百亿级产业集群1个,超百亿企业1家,具备超百亿潜力企业1家
发力——硅碳产业聚链成群
在首山化工,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图,实现了原料煤入洗,精煤炼焦,矸石制砖,化工产品全回收并深加工,干熄焦发电,煤制氢在内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原料入厂后被吃干榨净,全部转化为产品,成为我国传统煤化工向电子,光伏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做得最好的循环经济样板企业。
从一煤独大,蜷伏于价值链底端,到多元发展,攀升至产业链高端,襄城县持续延链,补链,强链,煤基化工产业链越拉越长,衍生出高纯硅材料和碳材料两条黄金产业链,为打造千亿级硅碳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焦炉煤气制氢,合成高纯硅烷,打造了硅烷—电子级多晶硅—晶圆片—半导体材料硅烷—纳米硅粉—锂电池负极材料硅烷—单晶硅片—光伏组件三条硅材料产业链。
其中,3600吨高纯硅烷气项目已建成,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年产值达5亿元,电子级多晶硅项目扎实推进,区熔级多晶硅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平煤隆基高效太阳能电池片项目已建成投产,实现产值70亿元,电池片转换效率全球第一正在谋划建设的30GW超级工厂,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技术最先进的高效单晶硅电池产品生产基地,年产值可达到300亿元,用工超过1万人
——通过焦炉煤气提取煤焦油,打造了煤焦油—针状焦—中间相焦—特种石墨煤焦油—纺织沥青—碳纤维—复合材料两条碳材料产业链。
其中,投资20多亿元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压型,焙烧,静压等项目已建成投产,产值60亿元,投资26亿元的年产20万吨环己酮项目已建成投产,为煤化工产业链条向尼龙化工链条延伸奠定了基础,投资13亿元的针状焦项目已建成,可年产6万吨延迟沥青焦及4万吨针状焦,打破了美日等国家技术垄断,填补了高端针状焦市场空白。
环环相扣,链链生金一个个流金淌银的产业链条,一个个活力四射的新兴产业,托举起一个快速崛起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创新——单个突破到全面发力
集聚区企业硅烷科技作为河南市值最大的新三板企业最近几年来受到资本市场关注,集聚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硅烷科技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的科技创新,他们以焦炉煤气提取的氢气为主要原料,开发出高纯度,电子级多晶硅等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全球第二家硅烷法生产高纯电子级多晶硅的企业,彻底打破高端电子原材料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形成了硅烷—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切片—光伏电站战略性新兴产业链。
像硅烷科技一样,通过多年的发展,园区已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河南省专利导航发展试验区1个,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5家,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家,许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许昌市重点实验室2个。
集聚区还引导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新材料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有着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这些高校作为基地发展坚强的技术后盾,为企业的发展,技术储备和产品的产业化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与国内外硅碳新材料著名生产制造公司建立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合资关系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等方式,及时跟踪国际上技术的最新发展,掌握世界硅碳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动向,为企业产品技术更新和企业全面,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李涛说:未来,集聚区将着力打造硅碳先进材料,精细化工,气凝胶综合利用3个超百亿级产业集群,最终将集聚区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综合实力强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硅材料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