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上海青浦区世外学校:基于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学校项目化学习实践



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在科技、管理等领域的拔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他们创新动力足、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在我国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高端引领”作用。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人格、思维、实践能力等持续积累与成长的过程,很难在高中、大学一蹴而就。因此,在儿童的幼年时期、基础教育阶段介入创新素养的培育,可以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提升效能。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在真实情境下以创造性解决问题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具有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作用。我校以项目化学习的行动研究方式,基于国家课程标准与教材,探索可操作、普适化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路径。

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意义

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诉求

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高端引领”作用,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党中央在人才问题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有德、才两个方面的要求,包括热爱祖国,勤奋好学,品德高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卓越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祖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产生重大影响等,这些品德与能力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经文献研究,我国早在汉代便专设“童子科”,选拔12岁至16岁的博学之才。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更为客观、多元、专业的方法,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放置于儿童时代。可见,认知发展心理学以及相关研究和实践都表明,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在人的早期发展阶段就进行培养。

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三个关键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其中,“有理想”包括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要求,“有本领”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有担当”包括保持奋斗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社会责任态度的要求。这与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相呼应,也反映出基础教育阶段促进儿童成为创新人才的关键——培育创新素养。

儿童的创新素养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三个维度。创新人格指儿童创新的意愿,对事物具备好奇心和勇于挑战的程度;创新思维指儿童具备开展创新行为的思考能力,如思维发散、辐合、重组;创新实践指将创新的思考通过实践实现问题解决,形成可见而有价值的成果。创新素养的三个维度综合体现出创新人才在早期成长阶段的能力养成需要,结合其学习经历的具体表征,能够大体判断其成长的程度。

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方式

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提倡项目化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科或跨学科驱动问题展开深入持续的探索,调动所有知识、技能、品质等创造性解决问题,形成公开成果,学习过程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理解,并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

项目化学习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首先,有具有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驱动问题,学生在问题触发下容易产生好奇心与挑战意愿,也容易激发创新人格;其次,需要持续探究,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产生创新思考,并在不断探索中将思考进行实践检验;再次,指向素养目标,项目化学习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主动习得,还是高位的素养形成,学生养成的创新素养能够跨情境进行迁移,这也是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方面。

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

在义务教育阶段,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必须建立在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使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有效路径能够普适推广。项目化学习有多种实施模式,包括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主题活动项目等,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和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规律,我校主要以跨学科项目和主题活动项目方式展开培养创新素养的实践探索。

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培养创新素养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本质问题,确定驱动问题,展开长期持续探索与全程评价,获取可见性成果的同时形成对问题与现象的跨学科理解和创造性解决,从而成功地培养创新素养。跨学科项目的设计与实践需要经历四个步骤,以项目《人民币的前世今生》为例展开描述。

第一,分析课标和教材,明确各学科在创新素养方面能够协作发展的要素。比如沪教版数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对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在主题活动中认识货币单位,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创新素养方面达成对货币的价值认识、迭代规律与流通方式的探索,创造性地描述身边价值流通的现象。在跨学科教研时,明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的美术课程要求:采用造型的方式,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在创新素养方面达成有目标的设计,并将设计以艺术的方式创意展现。在这一点上恰好可以与数学创新素养目标协作培养,因此展开数学和美术跨学科项目的设计。

第二,设计驱动问题,基于本质问题创设能够激发创新人格的驱动问题。首先,明确本质问题。本质问题是每个学科基于课标和教材的最基本的问题,它跳脱情境,帮助教师明晰通过本次学习需要达成的学科基本要求,是设计驱动问题前需要明确的。比如前述跨学科项目《人民币的前世今生》中,数学学科的本质问题为“人民币的面值、单位与作用是怎样的”,美术学科的本质问题为“如何用学过的绘图与造型技能进行创作与展示”。然后,设计驱动问题。驱动问题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学生被问题的内涵所吸引,愿意参与学习、主动探索。因此,驱动问题通常隐含“相关知识”“相关技能”“创作目标”三个要素。“相关知识”让学生一看即明白本次学习的主学科以及重点概念,“相关技能”可以促使学生回顾自身的经验并判断近期需要学习的技能,“创作目标”则以终为始让学生理解学习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和意义,即要创造的内容。项目《人民币的前世今生》以“如何基于对人民币的认识绘制一套能在校园流通的货币”为驱动问题,其中相关知识“货币”、相关技能“绘制”、创作目标“校园流通货币”三个要素一目了然地呈现给学生,为学生产生创新思考形成铺垫。

第三,建构任务链,形成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任务链。任务链分为提出问题、知识能力建构、公开成果、反思迁移四个阶段。“提出问题”是创新人格的激发阶段,通过活动带入学习情境,使学生发现一些问题或现象,形成思维矛盾后提出驱动问题,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支持下理解驱动问题的意义和需要达成的目标。“知识能力建构”是产生创新思维并逐步付诸实践的阶段,学生理解驱动问题主动思考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能力,选取各种支架进行主动建构,在多学科专家支持下完成思考与实践。“公开成果”是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的主要呈现阶段,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能力将设计、计划、方案等思路以成品进行实践性展现。“反思迁移”是创新素养的进阶阶段,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学生产生对创造的收获感进而完善自身创新人格,在项目回顾中学生思考整体的得失,形成新一轮创新思考,甚至促成进一步提升的新一轮创新实践。

第四,实施与复盘,依照任务链实施项目,依据学生创新素养的表现及时复盘调整项目实施。每一个项目都要定期开展复盘,教师依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素养表现判断任务链的有效性以及学习支架的合适性,从而及时调整项目子任务的实施。遇到需要调整的情况,一般可采取两种有实效的方式。其一,前置新子任务,形成认知上的铺垫。创新素养是高阶性的,需要学生低阶认知的支持,当学生无法理解或完成子任务时,可以尝试在该任务前补充设置一个难度较低的任务,助力创新素养的达成。其二,灵活调整子任务顺序,让认知顺势发展。学生在完成项目时,创新素养的各个表现性特征不一定按照安排好的子任务顺序发展,尤其在知识能力建构阶段,一些知识点的确不需要按照固定的先后顺序学习,此时可以优先选择学生学习意愿强的,就算他们发现先学习某个知识点或技能为之过早,也能够让他们自己调整,这亦是创新思维的必经过程。在尊重学生认知选择的学习中,他们的创新意愿会更加强烈,可以促使创新素养更好形成。

以主题活动项目化学习培养创新素养

主题活动项目化学习是指以创新、合作、沟通、批判性思维等通用素养为培养目标,从学生身边的日常问题或者学生自主关注的热点现象出发,同样以驱动问题为引领,学生调用多种学科知识、技能、品质或者生活经验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或解释问题,形成可迁移的素养。主题活动项目站立在人类爱护社会与自然的高度,展开探索并形成通用素养,其中对创新素养的培养是具有高成效的。

我校以“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组织、技术工程、身边科学、地球宇宙”六个主题为起点,寻找不同年级学生在每个主题下适合研究的问题与现象,形成主题活动项目体系。每一个主题活动项目都依据项目化学习的要素展开设计,围绕研究主题融入相关学科要素和生活经验,展开深入探索。例如四年级六大主题皆围绕校园附近的蟠龙古镇展开,以古镇为背景探索其中人文、历史、艺术、科技融会的奥秘,提升创新素养、形成民族自豪感,这种融会贯通的培养亦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路径。

以表现性任务评价观察创新素养的达成

项目化学习强调过程性、表现性评价,学校在跨学科项目与主题活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注重评价学生创新素养的达成程度。表现性评价是指在真实或创设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表现或作品作出判断的过程。为检测项目化学习对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成效,学校设计了项目评价表,每个项目按照四个任务阶段进行表现性评价,包含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三个维度。比如项目《人民币的前世今生》在公开成果阶段的评价中,涉及创新人格维度的“主动创造‘校园流通货币’”、创新思维维度的“设计包含货币元素与校园文化的‘校园流通货币’的样式”、创新实践维度的“通过美术技能绘制你设计的‘校园流通货币’”等具体内容。

项目化学习评价按照主体通常包括三类:一是学生自评,旨在促进学生对自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的元认知能力提升;二是班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间交流创新思路、借鉴创新做法,激发想象;三是学校评价,旨在通过优秀创新成果的展示评价,不断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依据项目学习内容、评价主体的不同,还可以增设如专家评价、家人评价等,进一步提高创新素养评价的专业性、激发学生的创新人格等。

三、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成效

学校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对创新人才展开早期培养的实践探索,不仅落实到学生创新素养发展,还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和学校课程体系进阶。

其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一是认识高度的提升,在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研读大量文献,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早期培养的意义,确认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主要目标。二是实践能力的提升,学习并实践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教学,理解创新素养的维度并以表现性评价实施评估。

最后,学校课程体系进阶。在以项目化学习实践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中,我校摸索出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路径,以及学生的学习路径,在这两条路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体系化课程。例如,学校跨学科项目研究组将教材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基于国家课程标准进行序列化跨学科项目设计并实施后,形成“中国心系列课程”。通过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实践经历,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德、才两个方面回应对创新人才的内在要求。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五育融合视野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路径的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郑朝卿. 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新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6.

刘坚等. 5C核心素养:教育创新指南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4.

夏雪梅. 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人民教育》2024年第12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超7亿千瓦
下一篇:返回列表
《行业先锋:共者火·达人联盟引领创新之路》
优斯美研访谈:NYU心理学
优斯美研帮学生打造个性留学,获得哥大青睐
跟着“苏东坡”微短剧游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