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我发现自己正蜕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终身学习者”



3月27日清晨一大早,逾两百位“学习共同体与教育革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学习共同体大会”的参会代表,乘坐4辆巴士向北京城区南部驶去。作为此次大会的重要环节,他们将在数位国际专家的带领下兵分两路,走进北京市丰台区第八中学、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小学和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教育集团鸿业校区,亲身体验这些学校在学习共同体实践中的探索和收获。

在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韩国学习共同体研究院孙于正等指导专家的带领下,记者所在的考察组探访了北京市丰台区第八中学和北京市第十八中学,近距离观察两所学校的课堂教学创新和改革。

课堂变了,学校也就变了

“学习共同体课堂的转型,首先是从课堂桌椅的重新摆放开始的。”北京市丰台区第八中学校长李宏回忆说,从2018年开始参与学习共同体实践至今,学校已经从改革初期的迷茫和不知所措,到教师后来的积极投入以及课堂发生的喜人变化,“课堂变了,学校真的就变了”。

在进行了简短的任务说明后,每4人一组、一共8组学生,便开始根据手中的学习任务单,进行小组学习与讨论。动手操作、画图分析、独立思考、讨论探究……教师一边观察各小组的进展情况,一边回应“求救”信号。课堂时间过半,在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后,一些学生已开始填写任务单了,还有一些学生仍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实现目标。

观课教师惊奇地发现,没有了传统的集中讲授和课堂控制,这里的课堂既活跃又安静,几乎所有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掌握平移的概念、探究平移的性质,借助平移的知识分析埃舍尔作品设计思路,还能将这些思路应用到他们后续的图案设计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应用价值”,吴悠说。

观课期间,佐藤学一边静悄悄地走近各小组学生,悉心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一边不时地举起手中的相机,抓拍学生的学习瞬间和小组讨论细节。他告诉在场的观课教师,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数学学科,相互交流都是必要的,但比交流更重要的是相互提问,“在这堂数学课上,我感受到了非常好的小组互问氛围,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促进,相互提问是相互学习的基础”。

佐藤学对授课教师选取埃舍尔的“飞鸟”画进行探究平移的教学设计印象深刻,“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是非常巧妙,成功地引发了学生们的协同学习和深入思考。”

当天,学校还同时开放了从初一到初三的近20节公开课和焦点课,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化学、音乐、体育等初中所有学科,以及18节学共体学生自治课堂。

“这是民主投票的结果”

同样的课堂改变,在更早一些时间的2016年,就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开始了。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集团校长管杰回忆,“那时我们提出要加入佐藤学教授刚刚在北师大教师教育中心成立的学习共同体国际研究中心,他来到学校,考察之后‘婉拒’了我们,理由是我们的学校和课堂过于传统和保守了。”

管杰不死心,他在这所学校已经作了10多年校长,作为丰台区的标杆学校,他清楚学校的使命和发展方向,他也知道学校要想再上新台阶,必须做出一些根本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亟需借助专家和专业研究团队的支撑。”

管杰决定把教师们召集起来,进行开会动员和表决,然后拿着表决结果再次找到佐藤学,“这次他终于同意了,因为学校的大多数教师都希望加入学习共同体项目,这是民主投票的结果,他难以拒绝。”

2016年,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正式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共同体建设研究项目”项目校,与学习共同体专家佐藤学教授团队合作,全面推进学习共同体课堂改革。学校也因课堂的改变而悄然改变。

“首先是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改变了,以前上课时学生常常被动紧张,总要看教师的脸色,现在学生上课时很放松,也越来越自信和敢于表达了,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让出讲台,更多地去学会倾听学生和观察课堂”,管杰说。

管杰心里知道,越是那些平时课讲得好、习惯于掌控课堂的教师,让他们放弃讲台、把学习的权利交回给学生越难,“最初,当教室里的桌子变成小组讨论式时,一些学生常常向我抱怨:校长,能不能把桌子摆放回原来的样子?不然,我不得不歪着脑袋听课,脖子都快要断了……”

面对这样的抱怨,管杰知道,虽然课桌变了,但教师的教学并没有改变,仍然以讲授为主。他笑称,有一次,一位教师看到他来了,便慌忙从讲台上挪下一只脚,另一只脚仍留在讲台上。

因为常去各个楼层和班级巡课,管杰早已练就了灵敏的耳朵和敏锐的眼睛,“只要走过一间教室,听一下教师的声音,再看看学生的眼神,我就能大致判断这堂课上得怎么样”。他说这是跟佐藤学教授学的,“他每次来学校巡课,都会观察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尤其会关注那些学力弱的学生的表现。”

关系是协同的基础

“关系是协同的基础,学习共同体的前提就是要创造一种尊重的文化,让学生感到安全和放松,也才会有真正的合作的发生。”管杰至今仍记忆犹新的一个场景是,面对教师的提问,一名学生睁着紧张不安的眼睛,低声地说:“老师,我不会。”在一种强调竞争的文化中,所有学生的内心都埋藏着对失败的恐惧,“学生失去自我和自信,去追求所谓的成功,这样怎么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呢?”

8年过去了,现在管杰有点信心了。3月27日下午,当佐藤学再次走进这所学校巡课时,他看到了教师和学生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观摩了化学教师段鸿洋讲授的《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研究卤族元素的性质》后,佐藤学非常激动,他感慨万分地说:“我在上高中时,要是能这样学化学就好了!”他回忆起自己上高中时经历的艰难岁月,“那时我正面临即将到来的大学考试,我的化学没有学得很好,我觉得老师应该换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可是我年轻气盛,和老师发生了不愉快的冲突,老师对我说,给我滚出去!”

直到上大学后,佐藤学才突然发现,那时已进入日本的美国原版化学教材,内容非常翔实丰富,不但有核心概念和各种化学反应式的介绍,还有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知识逻辑以及相关跨学科的知识,还包括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也让佐藤学开始意识到,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具体的知识,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如何学习,“我后来都是拿着美国原版教材自学的,也就是在那时,我萌发了要做更好的老师的想法。今天,段老师的化学课堂实现了我的愿望,就是要用更好的方式来教学。”

佐藤学最后补充说,以前的课堂大多数都是对已知内容的讲授,而这种探究式课堂才是学习学科知识的最本质方法。

从知识传授者到成为课程设计者和学习者

1998年,18岁的张银屏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她回到母校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做了一名化学教师。工作5年后,她再次回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主攻中学化学的教学设计。

在张银屏眼中,化学是美妙的,是做中学的学科,也是最适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学科。尽管如此,她承认自己也经历了从传统的知识讲授,到“将学习的权利交回到学生手中”的挣扎与不安,“因为我也是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的学生,心理上也会有路径依赖。”

但是很快,张银屏就在初中化学项目学习课程化实施的实践探索中找到了方向。当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体验过程还给学生,把认知反思也还给学生后,教师的角色真的发生了改变。张银屏发现,自己现在已经从专注于标点符号“缺少成对如何变课程为任务”“如何用真实问题引导课程设计”等课例开发方面的问题,到开始关注和思考“科学家是如何建构知识的”“学生又是如何获取知识的”……

“我发现,自己正在从传统的讲授型教师,一步步地蜕变为真正的课程设计者和终身学习者”,张银屏微笑地说。

2017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学习共同体国际研究中心成立,致力于研究扎根中国本土历史、社会、文化脉络的教育实践理论,探索中国本土特色的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及课程路径。该中心在全国发起以“建设21世纪未来型学校”为目的的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共有项目学校11家。据悉,以探究和协同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所带来的课堂革新及教师教学范式变革,正成为推动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学校改革及课程发展的重要力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2024广东国际医疗服务推介会在广州举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百廿荣光 逐梦远航——记黄城根小学120年校庆
数字经济纵深发展亿信华辰ABI领跑商业智能赛道
关爱“星星的孩子”,这个标准在全国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