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科研的改进策略探索
近年来,随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科研水平有所提升。但相比我国发达地区而言,其发展程度依然比较滞后,并且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制不畅、覆盖范围不广、经费投入不多、专业指导不力等问题。教育科研虽然看起来很“小”,但它又很“大”,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实现“强”教育的重要支撑。因此,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教育科研改进策略极具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我们要通过重塑价值认识、健全管理体系、推进广度覆盖、优化过程管理等,服务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
重塑价值认识,提高教育科研重视程度
教育科研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通过与内地科研发展态势比较和对本地现实需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科研发展长期滞后,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作用发挥不明显,整体上处于普及与推广的初级发展状态。从学校层面来看,由于科研带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要求严格,一些学校认为教育科研都是专家、学者的事儿,与中小学校、教师关系不大,学校只需抓好教学不需要搞“理论”生产。从教师层面来看,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课题研究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教育科研感到陌生、神秘,以至于对课题研究望而却步。从环境层面来看,相对于教研而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科研明显受冷落、关注度不高,科学研究的整体氛围没有形成,教育科研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存在感不强。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民族地区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支持和保证。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重塑对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充分展示教育科研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提高民族地区教育系统上下对教育科研的重视程度,让大家都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教育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直接抓手,是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实现教师成长专业化的有效途径,是落实新课标、实施新方案的根本载体,抓好教育科研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要加强科研专题培训,组织科研成果展示推广等各种活动,加大对教育科研的宣传推广力度,让一线教师相信和依靠教育科研,进而主动投入教育科研,营造教育科研的良好工作氛围。通过行政推动和专业引领协同方式,不断提高区域、学校和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程度。
健全管理体系,提高教育科研管理水平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不够健全,专业管理力量不足,没有形成抓科研的常态推进机制,直接影响教育科研的普及和推广。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从州、县两级教育科研机构层面看,州级层面负责科研管理的人员一般都是“半路出家”,仅有1至2人,并且兼有其他工作,专业指导力量不够、水平有限;全州18个县(市)中,仅有5个县(市)安排有专人负责教育科研工作,不到1/3,其余县均为兼职,而且这些人员都是因岗位需要才开始接触和了解教育科研,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有限,教育科研县级指导能力薄弱。从学校层面看,全州不少学校仅设置了教研组,没有设立教科室,可能由教导处负责教育科研,也可能是教研组负责,具体抓教育科研的机构不明确;极少部分学校设置有教科室,但管理人员均为一线教学人员,兼职负责教育科研管理,其主要工作职责是教学和教研工作,因临时需要兼顾科研管理工作,应付性特征明显。从教师层面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领域内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研员,绝大部分都是专科、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极为罕见,大都没有接受过科学研究的学习和实践,少数教师因偶尔申报课题研究“临时抱佛脚”,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没有良好基础。
因此,健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科研管理体系,要从几个方面同时用力。第一,市州级层面一般均有内设科室专门负责科研管理,但需要充实人员。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区域特点,县级层面普遍无力进行教育科研专业指导,市州级层面需要直接面向课题组提供专业服务。如果从科研管理流程看,涉及规划管理、申报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鉴定、成果应用推广等环节的工作,需要配备4人以上才能满足工作运转;如果从课题类型来看,可以分为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州级课题、专项课题和其他课题等,也需要4人以上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市州级层面需要配备4人以上的工作力量,并尽量减少其他兼职工作和非科研任务。第二,县级层面,每个县教研室都至少要明确1人专门负责教育科研工作,既对上落实市州层面安排部署,又对下为学校课题组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第三,学校层面,提出成立教科室的规范性要求,明确人员和职责,落实主抓教研科研的责任。由此,建立起“市州教育科研机构—县教研室—学校教科室”三级管理体制,实现分级管理、各司其职、协同负责、配合高效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科研管理体系。
推进广度覆盖,增加教育科研参与机会
受参与积极性较低、专业指导不足、结果导向缺失等多重因素影响,民族地区教育科研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国家、省、州、县级规划课题覆盖面有限,超过90%的学校从未做过课题。甘孜州基础教育阶段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34所,据现有可查资料统计,从1998年第一个省级课题立项至今,全州省级规划课题共立项148项,学校覆盖率为5.59%;从2003年设立第一批州级课题起,截至2023年,州级规划课题共立项202项,学校覆盖率为8.45%;县级课题极少,全州18个县,仅有7个县设置有县级课题,且数量较少,一般为3至5个;校级课题设置更少,仅有规模较大的9所学校设立过校级课题,且无常态机制。
同时,民族地区教育科研经费投入有限。省级层面,近年来随着投入渠道的变化,四川省重点课题、一般课题、民族地区教育专项课题都是经费自筹;州级层面,经费投入也有不足,无法满足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的专家评议工作需要,更没法开展针对性强、有指向的跨区域调查和实践探究活动,以及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工作;县级层面,除7个县有省州级课题配套补助、县级课题资助经费外,其他11个县没有设立任何科研专项经费。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有教师申报课题成功立项,也难以得到学校的理解和支持,经费保障难度大,严重影响研究计划的正常实施。
因此,需要多渠道增加课题研究的参与机会,在较短周期内实现广度覆盖,让多数教师积累课题研究经验,提高普及推广的程度,通过量的积累逐步过渡到质的提升。在数量上,通过设立县级课题、子课题、专项课题、小微课题等各种方式,扩大课题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覆盖率,或者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多渠道举办开放式科研活动,为广大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参与科研提供机会。在时间上,将课题覆盖作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坚持在5年左右让区域实现80%以上的学校得到覆盖、90%以上的教师都能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在投入上,州级应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县级要多渠道筹措课题研究补助经费(如新增教育科研经费项目,或者提高现有资助金水平,或者通过教育对口帮扶资金设立教育科研帮扶项目等),确保州县两级课题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学校要将教研经费、教师培训经费适当用于课题研究,满足承担课题研究需要,并对取得明显成效的课题组予以各方面倾斜,以此鲜明投入导向和评价导向。
优化过程管理,加强教育科研专业指导
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是教育科研专业指导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民族地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应从两条线入手:一方面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即加强“市州教育科研机构—县教研室—学校教科室”三级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多组织和引导他们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活动,市州级层面开展科研培训要首先将他们纳入培训范围,在他们申报课题时应首先给予机会和指导,让这些人员培养科研素养、学习科研知识,历练出较为全面的科研指导能力。培养出一名优秀的科研管理人员,就能带动一个区域的教育科研发展,其价值和作用不言而喻。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即加强“学科教研员—学科名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培训,让他们在科研中得到提升,成为教研和科研融通、“研”和“教”融合、实践和理论融汇的“本土专家”,进而引导学科领域内的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当然,还要打通这两支队伍的双向交流渠道,实现科研管理和专业引领的有机整合,壮大科研骨干队伍力量,夯实专业指导力量基础。
参考文献:
林崇德.教育科研: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9.
何光辉,黎杰.我国部分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及其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
刘尧.中小学科研兴校中的教师校本培训(J).教育研究,2002(7).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3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