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拔尖班:三年毕业、全体保研、8人直博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有这样一个班级,他们是“本硕博贯通式未来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主力军,入学二次选拔后便坚定了对地质学科的热爱与坚守。得益于“3+1+4”的创新学制,2021级地质学系拔尖班的12名学生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并全体保研,其中2人保研至同济大学、2人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其余8人在西北大学直博。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拔尖班:三年毕业、全体保研、8人直博

科研育人引领成长

“拔尖班的每位学生在大一时就配套有科研导师,学生与老师双向选择,由导师为其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并且配套系创项目。”地质学系封从军老师说,导师培养制和“一生一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拔尖班学生的科研之路打开了绿色通道。

在张志飞老师的引荐下,牛宸大一就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院士团队的李秋立老师取得联系,进行“陨石撞击在地月系统中的记录”的研究,为他如今确立地球化学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而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在更短时间中找准了自己的兴趣点,精准发力。在老师帮助下,马婧茹前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开展“热河生物群代表性昆虫化石的演化及地层对比”的研究,逐渐找到了喜爱和擅长的物理方向,后来加入黄康俊老师“嫦娥五号月壤矿物学研究”的研究当中。

“拔尖论坛”是地质学系的特色学术活动,定期邀请院士向全系师生分享所在领域的前沿发展。不缺席每一次论坛、论坛后认真完成报告与心得成为拔尖班学生们心照不宣的约定。从王晋年院士的“借我一双慧眼吧——遥感对地观测系统与应用”,到李献华院士的“我们为什么去月球上‘挖土’”,再到黄建平院士的“地球系统氧循环的形成和演变”等,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逐浪遨游,“院士们替我们打开了未知的大门,在选择研究方向上起到了特别大的作用。”

走出校园拓宽视野

“菜谱”在课堂上学完了,走进野外才是真正开始“颠勺”。张宇翾同学打比方说:“课堂辨别标准的岩石样品是相对简单的,而在野外就像寻找包在包子中的‘馅儿’,难以分辨。”

每年暑假,拔尖班的学生都行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间。在老师手把手教学下,学生按照“现场勘查、聆听讲析、搜集原始资料”的“三部走”战略开展野外实践,掌握了实地勘测、野外工具的使用、岩性辨别、地质图绘制等必备技能。出野外时,学生每晚都会对当天的调研成果汇总记录,完成实习报告,而带队老师就在一旁及时答疑解惑。

对地质学子而言,“金钉子”暑期社会实践意义非凡。“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唯一标准,一颗“金钉子”的成功获取,标志着一个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地学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打造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的野外实习“金课”,一直是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多年来人才培养体系的重中之重。

拔尖班的学生在毕业时都要求掌握3种测绘仪器的使用方法,他们可以在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选择技能导师,了解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原理,这种“科研导师+技能导师”的双师制创新做法入选了教育部优秀案例。

此外,地质学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资助学生出国学习交流。今年暑假,郑嘉康、袁宝森、王佳锐前往牛津大学进行了暑期交流访学。今年6月全班同学一起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交流学习。张宇翾还在北京大学作了《用地质的方法分析考古问题》的报告,深感优秀学府对个人的熏陶、影响,“能够走出去与其他高水平院校的老师同学交流,开拓了我们的思维和眼界。”

一起去往更高更远的山

拔尖班实行动态考核机制,只有每一次阶段性考核都合格的学生才能继续留在班级。“大学三年我们做到了‘零’缺勤。”班长郑嘉康说,课堂上老师安排的小组讨论,学生都会主动输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每个人感兴趣的方向不同,最终总能产出精彩的成果。”

“地质是一门很锻炼思维的学科,庞大的学科体系没有唯一答案,重要的是分析能力训练。”牛宸说。临近期末考试,班里成绩较好的牛宸和王路阳会自发在教室帮大家复习知识点,分享资料、讨论问题、查漏补缺,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这个小小的班集体像温暖的大家庭。

拔尖班同学也活跃在各项学生活动中,全班同学参加手语操比赛并获得二等奖,多位同学在系学生会、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志工部担任主要负责人。

“拔尖班的每一个学生都非常优秀,从课堂到实践,这个集体都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封从军老师骄傲地说,2021年,地质学系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Tims天好中国三季度财报:实现营收4.36亿元自营门店经调整EBITD
下一篇:返回列表
女性私密健康市场的新星——壹大夫品牌可靠吗?
私密赛道:前景广阔,小白
公募看好权益资产科技方向获共识
泰兴市新街镇开展迎新春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