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多民族地区的课程开发建设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新时期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形势,制定的以“合作共赢”为基调的重大决策。青海省通过提升课程开发建设的层次和质量,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而达到推动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一带一路”带给青海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的新契机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9.47%,是多民族聚居区。青海省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课程开发建设显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文化特征。
青海省曾是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通道,联系着中亚和阿拉伯地区,史称“青海道”。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省也是战略通道、重要支点和人文交汇中心。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青海省陆续出台《青海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青海省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等政策,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按照“五通”要求,建立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平台,开展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基于“和平、友谊、交往、繁荣”的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1),通过寻找利益契合点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青海省教育事业的发展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的总体要求,立足青海,辐射五省藏区,维系着西部地区的国家文化安全、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同时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纵观各学段的课程体系建设,乃至青海省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均以培养适应高海拔生存环境、熟知多民族文化人才为特别要求,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为着力点,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通过提升课程开发建设的层次和质量,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而达到推动青海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支持青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青海省教育事业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留学生教育等方面。其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留学生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课程建设
由于青海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区域特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辐射力的增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国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使用者也越来越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对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的具体落实,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和最基本保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开发建设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职后培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目的是提高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依托国家语委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通过职后培训不断提升各学段特别是基础教育教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是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中均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常态化、深度化,沉浸式提升教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国培”“省培”专项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队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近几年,通过集中培训、送培下乡、线上培训等方式,开展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全省不达标教师普通话培训、民族地区教师普通话培训、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培训、学前教育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与使用知识培训、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任务21期,共培训学员1786人次。其中,包括教育部主办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骨干人员培训”,以及国家语委、教育部中央普通话进修班培训任务等专项系统培训,完成民族地区中小学推行国家统编“三科”教材的教师培训全覆盖,规范、提升各学段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青海师范大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是青海省首次获此奖项。
强化师范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课程建设。加强大学语文、普通话与口语表达、教师语言、书写训练、语言艺术与实践、书法等通识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开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课程提升学生语言专业能力。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课堂教学基本功训练、学校常规管理之中。
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的核心课程,构建科学务实、系统规范、循序渐进、注重实践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开展“三字一话”“一日一板”“一月一展示”师范生教学技能专题训练等,把语言文字工作融入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不断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核心素养和教学能力。
创新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开发体系。面对青海省少数民族学生占比高的特点,开发以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体系,创建“分课型分层次”的教学模式。立足少数民族学生实际,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运用语言学习理论、结合优秀教学经验,编写《普通话教程》等9部11本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补充参考教材。建立以“必读必背必做”和“选读选背选做”为内容的中华经典“三必三选”拓展课程体系,创建“分课型分层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模式,并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方式,建立健全学生学业帮扶机制,使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提升藏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荣获青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此外,还通过国培、省培项目教师培训,向全国涉藏地区中小学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模式、理念,产生了显著成效。
赓续红色基因,开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践课程资源。“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深度挖掘地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动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滋养,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红色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建成“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入选2022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接待参观干部群众5万余人次,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根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烈士的事迹,青海师范大学师生自编自创自演话剧《永怀之歌》。该剧先后在青海省委党校、青海大剧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地演出50余场,获第六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并荣获第八届青海省文学艺术奖,入选教育部2020年“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此外,还有以幼儿园“红色故事”润童心、“红色经典”润乡土为主题的送经典下基层等实践活动,有力支撑青海“两基”攻坚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课程建设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对接最为紧密,也最为直接。既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也是实现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科学明确,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从顶层设计到制度标准,我们已经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包含考试招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习管理和学位制度的一整套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青海省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与青海省的企业携手共进、共生同长。青海省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仅直接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且帮助沿线国家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此外,由于青海省的环境特殊,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的第三极”之称,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青海省职业教育所处的特殊环境及其承担的特殊使命,使其不仅成为区域和“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还是国家文化安全和边防安全的重要屏障,具有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价值。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青海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就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功能,以及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个体就业和价值实现、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个体发展功能。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首先要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情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战略各有差异,对人才需求也各不相同。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也进行了设计和调整,并且在课程开发上,一方面,要考虑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融入当地社会文化、教育体系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考虑青海省职业教育国际经验的本土化融合。伴随多民族的文化差异性,青海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本土化融合更为复杂。而且,青海省面临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使得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国内和国际、合作和竞争的关系,更需要开展深度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目的。
另外,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海省职业教育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课程体系设计应充分考虑沿线国家的文化差异,提高自身的吸引力,提高沿线国家的劳动参与率,提高适龄劳动力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提高招生规模,增强其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今后,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过程中,我们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还需要解决一些新的挑战。一是青海省职业教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在发展战略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制度保障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要建设长效互利互惠合作体系。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之间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较好的衔接关系。
二是增强境外办学规划意识。青海省的职业院校应增强国际化办学的整体规划,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职业院校境外办学也要与企业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及时提供企业所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有系统思维,尽可能地将办学与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沿线国家劳动力需求之间的协调性要增强。
三是提升青海省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水平,尤其是增强国际视野与国际化能力。目前来看,外语类课程开设门数少,所占总课程比例低,国际化水平不高,服务企业和毕业生走向海外、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亟待提升。
四是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海外学习经历,有时要邀请一些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外籍教授、专家过来开展讲座研讨和培训;多举办一些国际会议,并且提供便利条件派遣教师出国开会交流、培训研修,增加中外职业院校交流合作的机会。青海省职业院校要提升既业务精湛又外语熟练的专任教师比例,有条件的院校可以支持教师获得国外专业机构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不断提升专任教师的国际教学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留学生教育课程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提升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客观上要求留学生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学校特色,合理协调留学生专业课与通识课的关系,建立健全针对留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监控与奖惩机制。
为了培养留学生知华友华,为留学生开设国情省情教育课程,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丛书为教材,全面讲解发展中的中国,帮助留学生不断深入了解中国、感知青海。与此同时,为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并顺利通过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为留学生有针对性地安排了多门汉语课程。组织留学生参与汉语比赛、学术会议等活动,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定期开展的留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丰富了留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营造了良好的语言与文化学习氛围。只有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才能更进一步提升吸引力,并且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共建与推进。
参考文献:
刘卫东,田锦尘,欧晓理,等.“一带一路”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万喆.以“五个统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N).光明日报,2021-11-24.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0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