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设笔谈?如何保证教材使用适切的案例?
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要求,我们设置了“教材建设笔谈”专栏,旨在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一起来看专家的观点——?
沈晓敏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明确案例选用的基本标准
教材的案例选用应有一定的基本标准,标准的制定至少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第一,政治性。即案例不能有违背主流价值观及有损国家利益、伤害国家民族情感的内容等。对此可以列出一个具体的禁用清单,具体指出哪些事和人不能进入教材。
第二、科学性。案例所反映的现象符合科学常识,数据有出处,结论有依据,对知识概念具有准确的解释力,语言规范,不会发生歧义等。
第三、教育性。案例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和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从案例中领悟核心知识,发展关键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除了上述基本标准,对案例选用还应提出符合新理念的导向。如: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是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案例要具有生动性、真实性、意外性,体现生活的复杂性,形成挑战性问题,且知识有机地嵌入其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增强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教材要尽量选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案例。
二、科学研发案例为教材储备丰富的案例资源
很多案例难以同时满足政治性、科学性和教育性等各方面的要求。能同时满足各方面要求的好案例需要较长时间的研发,这个过程至少包括:
一是案例素材的本体研究,即考证素材的来龙去脉,辨别真伪正误,分析其中隐含的教育教学价值;
二是案例素材的加工,即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对素材进行转化和加工,围绕案例设计问题或任务,将学生的经验和学科知识建立有机联系;
三是案例试用,运用案例进行多次教学实验,探索案例的使用方式,检验案例使用的效果;
四是评估反思,即基于教学实验,对案例进行再次加工,明确案例的价值所在及发挥其价值的方式。如此开发出来的案例,才有可能形成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体现学科本质、落实育人目标的案例。
教材编写工作受时间限定,编者难以在短暂的时间内对大量案例素材进行挖掘、甄别和加工。但是如果编者事先积累一定的案例素材,编写时就能高效地精选出最适切的案例。为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和科学程序推动教材案例的研发,并通过案例的发布、交流和专业讨论,形成优秀案例资源库,让更多经过检验的好案例进入教材。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