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如何创作、讲好红色故事?这个工作坊给出了答案



“此时邹凡扬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指针指向6:05分,他走到窗边,‘刺啦’一声拉开了会客室的窗帘,新上海的第一缕曙光照射了进来,明亮而且温暖。”5月26日,“光荣之城?红色记忆”——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红色故事专场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优秀讲演者为台下观众娓娓道来音画故事《第一缕曙光》。新中国成立前夕牺牲在上海解放战役中的烈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29军87师259团团长胡文杰之子胡继军应邀前来参加活动。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城市血脉。本次红色故事专场活动是为期近一个月的红色故事创作工作坊的成果展示,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上海故事》杂志社、上海解放纪念馆承办。

“故事工作者有责任挖掘上海的红色资源,用故事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上海故事》主编方红艳说。活动除了展示了工作坊导师葛明铭创作的《第一缕曙光》,还有宝山区话剧演艺工作者严夏创作并参与讲演的故事《陈毅夜访》,以及来自金山区的社区文化工作者张玉平创作并参与讲演的故事《火烧竹篱笆》。

故事《马桥之子》是来自闵行区马桥镇的群文干部吴春燕的故事处女作,讲述了1931年商务印书馆的进步青年严同宇在党组织的指引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亡宣传,最后被捕英勇牺牲的故事。吴春燕表示,“史实性的故事梗概我们一直在挖掘”,红色故事创作工作坊给了她很大的帮助,“我们学会了如何进行艺术处理,以及艺术处理的度在哪。”

据介绍,工作坊的老师对学员的每一篇原创故事进行点评、复盘、再提交、再打磨,最后经过故事员的二度创作再呈现给观众。吴春燕提到,“在一些虚写的细节里,我还将我们马桥的特产植入进来了。比如父母给监狱里的严同宇送去的东西里就提到了。这就是老师说的充实细节时可以虚构一些情节,但虚构的情节也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和环境的特点。”

作为工作坊的导师,故事家、曲艺家葛明铭认为,红色故事创作必须遵从史实,不能有过于丰富的想象力;一般人平时写故事靠生活的积累,而红色故事现在的创作者需要收集很多素材,翻阅大量历史资料,才能对过往的年代有清晰的认识,才可以下笔。他介绍,这次红色故事创作工坊的学员整体水平比较高,所有人都拿出了原创作品,24位学员共提交近30篇故事,时间跨度从抗战写到解放,题材丰富多样,既聚焦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展现了革命先辈在时代的洪流中可歌可泣的事迹。

葛明铭也注意到,红色故事要求遵从史实,“但也有学员会囿于史实,写出来的故事有点像史料汇编,缺少艺术性,不生动。”对此,他给出了八字箴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他讲到自己创作的故事《第一缕曙光》,地下党邹凡扬的故事是在翻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列出了故事提纲。而在某些细节上,他又不拘一格地做了加法,比如邹凡扬凌晨从亲戚家永嘉路50号回到自己善钟路56号的住所时,走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时,葛明铭为人物添加了一段心理活动。“这段心理描写无论是史料还是回忆录中都无法查到,但它的加入使得故事更生动,人物更丰满,虽然是虚构的,但也符合邹凡扬细心的性格及当时的环境。”

据悉,工作坊学员们创作的故事,将交给故事员们进行二度创作,后续还将通过公共文化内容配送中心将这些故事配送到社区,讲给社区居民听。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陆琪雯说:“红色文化的传播在不断创新发展,用讲故事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更接地气、更贴近百姓,故事编创讲演都比较方便,生动有趣。红色故事反映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传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十年探索国际化人才培育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
10万预算,油比电更适合中国普通家庭体质
沈嘉禄:甜咸粽子包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