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雨果奖得主海漄:我从来没想过要把爱好当饭吃
“获得雨果奖的是《时空画师》。” “2015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站在颁奖台上,念出“2023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奖者的名字。
“海漄”,一个在中国科幻文学界并不广为人知的作者,从一片黑压压的观众席中站起来,从“大刘”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杯。
2023年10月21日晚,海漄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随后,关注蜂拥而至,“闪光灯”持续聚焦在这个30岁年轻人的身上,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获得了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
除了作品本身,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双重身份,白天是一名忙碌的金融工作者,晚上下班后是一个科幻小说家,海漄也说,“我像是通过虫洞穿梭在科幻与现实之间。”
获奖前的海漄是深圳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上班族,获奖后大家讶异于他为何能在快节奏的一线城市、琐碎的家庭生活中,每天挤出一点时间培养自己的爱好?大家好奇一个和科幻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金融工作者,如何成为雨果奖的获得者?大家还感叹于领完雨果奖后,“上班族”海漄又马不停蹄地乘坐最晚一班航班返回深圳。
海漄感慨,“获奖纯属‘意外’,但工作却是‘真实的存在’。”带着对海漄的好奇和疑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话海漄,聊聊他的作品、生活与工作,以及他突然出现在聚光灯下的变化。
“2023雨果奖”颁奖典礼现场
科幻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灵光一闪的
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中国第三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有什么获奖感受?
海漄:到现在为止也是非常意外、非常惊喜的,这个就是我最基本的一个感受。我确实没有想到这个殊荣能落到我的身上,所以在激动之余,我觉得我还是要保持谦卑的态度,才能在以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无论是在创作上还是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上。
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全世界科幻界最高奖项之一,雨果奖一直是全球科幻迷心目中神圣的殿堂。您认为《时空画师》为什么会打动评委?
海漄:《时空画师》最终能够获奖,确实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这次科幻大会是在中国成都举办的,然后作品本身是一个科幻和历史相结合的作品,这其实在以往的作品中,包括以往雨果奖的获奖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是打动评委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时空画师》从我写出来到最终跟读者见面,其实是有很长的过程的,这个作品2021年就写完了,2022年发表的,然后又过了一年才拿到雨果奖。其实现在没有跟读者见面的作品已经有好几篇了,至于后期的衍生作品的开发,比如影视开发、游戏动漫等,这是我很乐见其成的事情,但这个顺其自然。
21世纪经济报道:如果你是故事里的警官周宁,你愿意和鬼影赵希孟一样舍弃肉身,在高低维世界中自由穿梭吗?故事结尾是否是一个开放式结局?警官周宁变得和鬼影一样了吗?
海漄:故事中幻影主人公跟南宋的一个画家很相似,其实这是南宋的一个画师叫李嵩,那幅画是叫做《骷髅幻戏图》,他是比较特别的一幅画,那幅画里面是一个大骷髅操纵一个小骷髅,然后和一个婴儿进行互动。
关于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众说纷纭,但没有一个具体定论的。这个画家本身是出身宫廷的,按照一般的预期来讲,他应该画的是一种皇家风格,高头大卷、富丽堂皇,但他出名的地方是在于他画了非常多的风俗画,他非常关注当时南宋都城临安的乡间生活、市民生活、田园风光的一些生活,我觉得他是对于世俗生活的一种热爱。
所以为什么幻影把李嵩和主人公警官做了一个类比,我觉得他们都是热爱生活、乐观的人,我觉得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缩影,毫无疑问我对生活也是非常乐观积极的一个一个心态。
也许我会仅仅出于好奇心,可能会去想看一看鬼影所在的那个世界,但要我完全舍弃现实世界我是做不到的。其实可能很多读者也有一个误读,觉得鬼影是一个消极避世的形象,警官周宁相反是一个积极的形象,其实不是。鬼影在他失去生命之前,其实是做了很多事情的,他在努力改变这个时代,只是确实他已经尽力了,时代也不是他能改变的,他为此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觉得他在奋斗过后,接受现实进行一种避世,也是一种正常的选择。
他和我写的其他主人公也一样,是非常勇敢的。他们能够有不同的选择,无非就是因为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包括我现在做的一些选择,其实得益于我们这个时代。
21世纪经济报道:看到故事的结尾感觉像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是不是暗示着那个警官周宁的和鬼影一样了?
海漄:嗯对,最后结尾那一部分他其实对未来有一些预测,比如对他和妻子的未来,包括对那个文物修修复师未来有机会修复到一件顶级的国宝,他都是有一种模糊的预测的,因为他毕竟跟那个鬼影经历了同样的事情,他是有一定的这种能力的,当然可能那个能力没有那么强。
这是一个系列的故事,他也会在其他故事里出现,他的能力也会在其他场景中出现。
21世纪经济报道:你说作品中有很多自己的缩影,你觉得自己的性格在他们身上有投射吗?
海漄:肯定是有关系的,就是肯定会有一些投射,包括人物性格,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不可能是一个符号化或非常完美的性格,我可能把自己生活中不能做到的,在我的人物中有一些升华,比如说理想主义这一块,现实中我们有很多顾虑、羁绊,并不能由着自己的理想去做一些事情,但是小说中可以。
21世纪经济报道:你写的这个题材是历史科幻类吗?既然涉及到历史,其中肯定还是有一些历史细节,你是不是需要尽量去还原到一个真实的历史?
海漄:这个肯定是我写作中一个非常日常的东西,我对我自己的写作也是有要求的,也是有期许的,我觉得我能做到这样子,是我非常值得自豪的一点。因为我写的是历史题材的科幻,现在很多作品会戏说历史,但我认为历史本身是一个非常厚重的东西,历史本身也是非常严肃的一门学科,我在结合历史的时候其实是非常慎重的,我们不能陷入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所以我在写科幻的时候,我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能违背历史通行的常识,就像我们在写科幻小说时一样,不能违背基本的科学定理。
具体涉及到一些历史背景、细节,当然我不是专业的,也不是科班出身,我会尽量去找一些材料、论文去尽可能还原。第一个是对历史的尊重,第二个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呈现呈现一种真实感。
比如说我对故宫的某一幅画感兴趣,我就把这个画名作为一个关键词去搜索,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博士论文、期刊资料,我会把它下载下来去看,平时针对性某类题材买一些书去看。如果身边有相关的朋友,我也会去请教一些问题。
海漄:可能大家知道中国科幻这个门类都是因为大刘,知道《三体》《流浪地球》的人很多,那第三部是什么?可能很多人是答不上来的。
但我觉得我觉得大刘的所有作品,不管是影视作品也好,还是文学作品也好,包括他的一些访谈我都看过的,这所以我更能体会到他有今天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是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积累过程。
所以对于影视改编我也是一样的态度,如果有这种机会,我觉得当然是最好的,因为影视改编确实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后的一个环节了,但我现阶段不会去很急迫、强烈去追求这个事。
21世纪经济报道:除了《时空画师》,还对自己哪些作品比较满意?
海漄:除了《时空画师》外,还有一篇作品叫做《龙骸》,我觉得那篇作品我也挺满意。
“我从来没想过要把爱好当饭吃”
21世纪经济报道:受到什么启发开始科幻小说的创作?
海漄:我写作并不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契机,我觉得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比较自然而然发展的结果,因为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喜欢去看书,包括我看科幻已经很多年了,所以我自认为是一个非常资深的科幻迷。
当一个东西你很熟悉、很热爱之后,你自然而然想去成为他,所以写科幻是一个非常自然的选择。如果说真要有个契机的话,是因为我看到了有两篇小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是大刘的《吞噬者》,另一个是潘海天的《饿塔》,这两篇作品直接让我痴迷上了科幻,然后到了这个时候我自然而然就会去想自己写。
21世纪经济报道:科幻对您的小时候还有现在生活是不是产生了一些意义跟影响,能不能分享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瞬间?
海漄:科幻确实对我很有意义。我小的时候确实也很幸运,从小培养这样一个爱好,小的时候播下一个种子后慢慢长大,其实也不见得他当时就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从小学到中学我的作文成绩只能说还行,包括我自己的成绩只能说不算特别差,但是绝对不是那种优等生。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功利性的东西,就是说我看一本书,我读一个科幻作品,就一定会我在考试上或者工作、生活上取得一个多大的突破,我觉得不至于。但是有这个爱好对于我来说我心里是很充实、很幸福的,也就是说无论我遇到什么事,包括现在面对这么一种剧烈的变化,其实我觉得我可以用一个比较淡定和坦然的态度去面对它,不会有一些惊慌失措或者是做出一些过激或者极端的选择,这可能是对我最大的意义。
21世纪经济报道:你觉得你是一个有写作天赋的人吗?
海漄: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我们的努力程度都没够到谈天赋的地步,包括我自己也是完全没到谈天赋的一步,我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
其实我自己读过很多作品,包括大刘的作品,我知道自己的写作过程,这个绝对不是天赋、灵光一闪的结果,是有一个长期的积累,也是非常踏实去做了一件事情后才会有的结果。
我从来不觉得我有多少天写作天赋,从我的小学作文、中学作文、高考作文上都没有体现出什么特殊的天赋。
我在工作上也很有成就感,我并不觉得我的工作就比我写作取得的成就低,这并不是两个冲突的事情。为什么选择金融行业,因为当时很单纯,金融行业是一个有非常多机会的一个行业,那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当然希望进到一个朝气蓬勃,未来有发展空间的一个行业。
我的爱好是我的爱好,我从来没想过我要把我的爱好当饭吃。
21世纪经济报道:这次回来就是返工之后心境上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吗?
海漄: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获奖之前、获奖之后我对自己的写作,包括未来工作的期许其实都没有太大变化的,我觉得就我既有的节奏继续走下去就好了。但我确实没有有料到传播度会这么高,确实对我现阶段的工作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但是我觉得等这个热度过去了以后,我觉得还是可以回归日常,安心做我的工作。
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本身就不是既定的,就是各种充满各种意外和变化的,我在深圳这么多年,我觉得唯一的变化就是它一直在变化,既然现在现在已经是有超乎我预期的局面出现了,那我既来之则安之。
关于写作这块我没有太大具体的目标,按目前的节奏,希望写一些更加贴近读者,更加能够获得市场认可、获得读者认可的作品。
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的本职工作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海漄:我觉得更多对于我是一种写作习惯和和写作态度的培养,是一种追求高效率、追求认真细致的一种职业态度,这是这个行业赋予我的。
不管再怎么忙,大家都是有业余时间的,只是业余的爱好不一样而已,有的人可能喜欢旅游,有的朋友喜欢玩游戏,刷刷短视频、看电影,相对来说那我的爱好就是在写作和读书这一块,那我只要做好时间区分,其实两者是太会互相干扰的。
我觉得你通过切换工作思维方式和你写作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压力释放和转化大脑思维模式方式,这种转化其实就可以让我放松。
21世纪经济报道:作为一个金融工作者,您接下来会如何去规划你的金融工作和生活?
海漄:我觉得我现在工作方面的规划,包括我的职业路径,我自己是非常清晰的,所以我觉得不需要再做重新规划,按照我自己既有的节奏就好。
21世纪经济报道: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你的写作习惯是什么?
海漄:其实我就只是需要一个小小的空间就行了,确实也是感谢家里人对我的谅解,因为本身工作很忙,陪伴家人的时间并不多,然后我还把业余的时间很大一部分用在自己的爱好上,可能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包括家务活、带孩子也没插手,在这些方面确实是有很多亏欠家人的地方,但家里人也仍然愿意支持我的爱好。
可能我回到家后就跟太太说两句话,然后孩子爬过来逗一下孩子,就是爸爸带孩子“纯逗”,苦活累活都被我太太干了。但确实这个习惯不太好。
21世纪经济报道:平时除了写作还有什么其他的兴趣爱好,还有哪些兴趣爱好是滋养了你的写作?
海漄:我算是一个电影爱好者,还有纪录片这些我是非常喜欢看的,然后还有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甚至是一些文献。
我不是“下一个刘慈欣”
21世纪经济报道:有人会说你会不会是“下一个刘慈欣”,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
海漄:这个话我是非常反对的,不管是拿奖前还是拿奖后,我仅仅是一个科幻迷,这种说法我听过很多次了,很多人曾经被冠过这种名号,现在轮到我了。我和大刘没有任何可比性,包括大刘的成功不是任何人可以复制的,我们都有自己的风格、不同的水平,也不是同样的品类,他写的是长篇,我现在目前为止写的都是短片,作品体量上的差距、水平上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大刘无论是商业上还是文学上的成果,这个我觉得都是不可复制的。我觉得我们做好自己就行了,不需要成为谁或者是变成谁。
21世纪经济报道:你是继刘慈欣、郝景芳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作品奖的中国科幻作家。中国科幻产业的近年来大放异彩,你觉得有什么原因呢?
海漄:其实是科幻产业的发展本身是一个可以预期的事情,因为已经有很多成功的范本摆在这里了,当然并不一定是国内的,比如科幻影视、科幻文学、科幻游戏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了,在我们国家发展和落地我觉得是迟早的事情。
我觉得目前我国内科幻产业现在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但是很多腾飞的要素确实已经具备了,就是我们的读者培育,包括我们已经拥有了像刘慈欣这样的世界级作家,《流浪地球》《三体》等出色的作品,我们的产业其实起点很高,下一步我们需要有一个更踏实的基础,我们可能会需要很多作品把这个金字塔慢慢堆积起来,产业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21世纪经济报道:除了刘慈欣,还有哪些欣赏的科幻作家和作品?
海漄:很多很多,科幻作品中,我也特别喜欢潘海天的作品,他的文笔有着科幻圈里非常少见的空灵,才华横溢,我非常喜欢他在《饿塔》中塑造的那种绝望,给我带来非常大的震撼。国外的作品中,我喜欢石黑达昌的《冬至草》,小川一水的选集《老威尔的行星》中的那篇《漂流者》,还有特德·蒋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他的《巴比伦塔》。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